浏览位置:中国娱乐圈 > 电影

《鲲鹏击浪》4集过后,为何能令人深度共情?马继红编剧无它,真

时间:2024年10月08日 17:53   浏览量:6480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会员投稿

电视剧《鲲鹏击浪》已经可以前4集观看。关于这部电视剧,我已经写了首播两集的观后感。经过第3集和第4集的剧情之后,我依旧有一种遇到好剧、不吐不快的感觉。真正优秀的电视剧,就是具备这种让人深度共情的能力。仔细思考这部电视剧的开局4集,马继红编剧的本身到底是什么呢?我的感觉是,就一个字,真。

《鲲鹏击浪》前4集的剧情,讲的都是观众们可以共情的真实情绪。我在首篇剧评文章当中已经聊过,这部电视剧直面了两个问题:个人将往何处去,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,而且,这两个问题被统一起来。这个“真”,是《鲲鹏击浪》最大的底色。于我们当下而言,大家也往往会思索这两个问题,并且谋求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统一。

除此之外,我们会发现,在《鲲鹏击浪》这部电视剧当中,马继红编剧塑造了太多真实的情感。这种塑造“真”的本事,是很多编剧们都不具备的。我们不妨例证一下。

比如说,杨昌济先生这个角色的塑造,求取的便是“师长”的真。传道受业解惑,是作为师长的第一要务。同时,作为老师,还有第二要务,那便是生活上、工作上,帮助自己的学生。《鲲鹏击浪》的第3集和第4集当中,很有几处桥段,体现了杨昌济先生的这种“真”。

当杨先生听说有赴法留学名额的时候,赶紧跑回家,给润之他们写信。这个桥段当中,导演拍摄实现的时候,演员执笔的手都是发抖的。这种对于学生的情感之真,喷薄出电视机画面。当北大的学生面临学费问题,需要杨先生担保的时候,杨先生二话不说,直接告知学生,不必担保,我帮你交了。这种真,是可以令人深度共情的。

再比如,青年毛泽东和父母之间情感的真。我们很多影视剧作品,在处理孩子和父母情感关系的时候,多采用歌咏的方式。反观马继红老师笔下的这些内容,则是走了一种真实路径的。父子之间,是有冲突的,但父子之间的冲突,又以父子的方式化解。母子之间,则是心连心。《鲲鹏击浪》当中,母亲给毛泽东洗脚的桥段,堪称一处点睛之笔。

母亲拿出积蓄,告诉孩子,穷家富路的时候,观众们会是什么感受呢?这不就是大家伙的母亲嘛。当我们上路之前,我们的母亲,哪一位不是这句话呢?“穷家富路”,马继红编剧只用了这么简单的四个字,就找到了让观众们共情的密码。这个密码,无它,真,罢了。

甚至于,在杨开慧这一角色的塑造上,也是求真的典范。《鲲鹏击浪》当中,杨开慧角色的实现,演员表演的也到位。在编剧和导演的加持之下,杨开慧这个角色,真的是“眼中有光”的。她让观众们相信,杨开慧和毛泽东之间建立的爱情和亲情。

第4集当中,杨开慧正在屋中抚琴,毛泽东敲门。杨开慧开门,眼中便泛着光。她邀请毛泽东进来坐。毛泽东则不肯。这又是“发乎情,止乎礼”。毛泽东希望师妹能够当向导,带着大家去北大参观。师妹欣然应允。这场戏,没有爱情,但是,观众们却看到了爱情最真实的模样。

在《鲲鹏击浪》当中,这些情感都是真实的,而且是观众们能够生活当中体验到的。把这些情感的真实作为电视剧的叙事基色出现,接下来的情感升华部分,便是有根之水了。什么是情感升华部分呢?其实就是咱们经常讲的“家国天下”的大情怀部分。

角色,在真实的生活情感当中立住了,观众们便愿意相信,他在家国天下大情怀上的追求,也是立得住的。比如说,《鲲鹏击浪》当中,北上的毛泽东也并不富裕,但他愿意拿出几块钱来救助一对儿贫苦的母子。这其实,便是咱们大家伙的最朴素的情感。而朴素情感背后,则是对于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信念追寻。没有这个信念,就谈不上家国天下。

所以,经过4集的剧情,我认为《鲲鹏击浪》的马继红编剧,具备这种写实、求真的叙事能力。这种能力,真的是宝藏能力,很多编剧都不具备。《鲲鹏击浪》立得住,也是这种编剧能力加持的效果。显然,好编剧,成就好作品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滚动